香港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十分豐盛,曾錄得超過1,000種的海水魚,當中不乏我們在街市或酒樓常見的食用魚,如石斑魚等。紅斑是其中一種可在香港找到的石斑魚,牠們喜歡棲息在香港東面水域的天然岩礁和巨礫中。牠們的棕灰色身軀,除腹部外,均佈滿呈橙紅色或金色的斑點,身體兩側有時可以見到淡色的條紋,而背鰭的下方有一黑色的大斑點。
大部份的石斑魚,包括紅斑,皆有一個有趣的生物特徵—雌雄同體,即是先天長有兩性的繁殖器官。紅斑會先成熟為雌性,而在特定的環境下,部分的雌性紅斑會變成雄性。研究顯示,牠們可以存活19年以上!與其他於香港出沒的石斑魚相比,紅斑的全球分布較為狹窄,只見於亞熱帶至溫帶的西北太平洋,包括中國、南韓與日本的水域。
珊瑚魚是港人熱愛的食材。在1960年代,紅斑曾經常見於市場上,而「清蒸雙紅斑」更是當時酒樓宴會必點的菜餚。自1990年代,持續的過度捕撈及環境轉變,使紅斑漸漸變得少見。由於石斑魚相對長壽,牠們需要很長時間才達成熟期,萎縮的種群亦需要頗長時間才能恢復。因此,漁護署分別於2014及2019年,在合適地點的人工魚礁投放紅斑幼魚進行增殖放流,以幫助香港的紅斑種群恢復。
科 | 鰭科 |
---|---|
學名 | Epinephelus akaara |
成體尺寸 | 體長30–51厘米 |
生境 | 礁石 |
IUCN紅色名錄狀況 | 瀕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