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十分丰盛,曾录得超过1,000种的海水鱼,当中不乏我们在街市或酒楼常见的食用鱼,如石斑鱼等。红斑是其中一种可在香港找到的石斑鱼,它们喜欢栖息在香港东面水域的天然岩礁和巨砾中。它们的棕灰色身躯,除腹部外,均布满呈橙红色或金色的斑点,身体两侧有时可以见到淡色的条纹,而背鳍的下方有一黑色的大斑点。
大部份的石斑鱼,包括红斑,皆有一个有趣的生物特征—雌雄同体,即是先天长有两性的繁殖器官。红斑会先成熟为雌性,而在特定的环境下,部分的雌性红斑会变成雄性。研究显示,它们可以存活19年以上!与其他于香港出没的石斑鱼相比,红斑的全球分布较为狭窄,只见于亚热带至温带的西北太平洋,包括中国、南韩与日本的水域。
珊瑚鱼是港人热爱的食材。在1960年代,红斑曾经常见于市场上,而「清蒸双红斑」更是当时酒楼宴会必点的菜肴。自1990年代,持续的过度捕捞及环境转变,使红斑渐渐变得少见。由于石斑鱼相对长寿,它们需要很长时间才达成熟期,萎缩的种群亦需要颇长时间才能恢复。因此,渔护署分别于2014及2019年,在合适地点的人工鱼礁投放红斑幼鱼进行增殖放流,以帮助香港的红斑种群恢复。
科 | 鳍科 |
---|---|
学名 | Epinephelus akaara |
成体尺寸 | 体长30–51厘米 |
生境 | 礁石 |
IUCN红色名录状况 | 濒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