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既非植物,亦非動物,而是屬於一種獨立的生物界別 — 真菌界(Kingdom Fungi)。它們不像綠色植物一樣含有葉綠素,而是以分解有機物來養活自己。「菇」是指真菌的生殖結構,這個結構出現於其生命週期的一個短暫階段。不論形狀,這些生殖結構都發展來傳播孢子。人們大多以兩種簡單種類(並不是自然分類方法)來分辨真菌:一種是能用肉眼看見的「大型真菌」或稱為「菇」,另一種是不能用肉眼看見的「微型真菌」或稱為「霉」。最重要的是,大型真菌一般以子實體來辨認,而微型真菌則須要借助顯微鏡觀察其微型結構。 雖然真菌的最重要生長階段是幼細的絲狀網絡組成的「菌絲體」,惟這些「菌絲體」並不能用作辨認,因為特徵極其類近,只能以核酸排序方式來分辨。基本上大部分高等植物都可在同一地點年復一年的存在,什麼時候也可以重遊觀察。但大型真菌並不如此,有些品種在同一地點反覆每年出現,而另一些則在十年或以上出現一次,其原因一直不解。

大多數真菌是附生性的,它們生長在落下的枯枝、樹樁、葉片、腐殖質、泥土、糞便及其它碎屑上,亦有些以寄生的形式從活體中獲得營養。在不同的生態系統中,真菌提供適當的條件讓進化及其它大型生物存在,並持續驅使及影響主要的生物地質化學循環,在生態系統過程中擔當重要的角色。據估計,世界真菌多樣性應介乎220至330萬之間,惟至今全世界只有12萬種紀錄,換句話說,我們只有3.5 — 5%的認知。真菌對溫度、濕度、養份敏感,它們的豐富或罕有具有對環境微妙變化的指示作用。

香港的真菌種類十分豐富,當中包括生長在海岸、森林、淡水、紅樹林、海洋中已死的有機物或活體動植物的子囊菌、擔子菌、地衣、卵菌和接合菌逾850屬及2,100種多種類別。然而,真菌多樣性並不是一個普及的多樣性研究類別,確實在香港的品種應該更多。有研究員估計真菌數字應超越陸地植物10.6倍,單以大型真菌也有3.5倍。以香港3,300種維管束植物來推算,香港應有35,000種真菌品種和11,550種大型真菌。

最近10年,大型真菌(或稱菇類)得到廣泛關注,原因一方面是人們對市區樹木與倒塌風險相關的真菌疾病其關注度提升,也因為近年有不少因個人採摘野生菇類引致中毒的事件,而且人們對野外菇類攝影的興趣日增。隨著越來越多業餘菇類愛好者及更多真菌辨認的網上資訊,近年越來越多大型真菌首次在香港發現。例如雙孢羅葉腹菌,靛藍乳菇,以及很多相信是具劇毒的鵝膏品種均在近年的菇類普查活動中發現,這些曾一度被認為是外國的野生品種,原來也是香港居民呢!

撰文及相片提供:鄧銘澤博士

查看物種數據庫的名錄

小托柄鵝膏格紋鵝膏異味鵝膏 擬卵蓋鵝膏章魚鬼筆金黃鱗蓋菌桂花耳靛藍乳菇長裙竹蓀雙孢羅葉腹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