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蜻蜓研究始於1850年代,Baron de Selys Longchamps在1854年發現了香港的第一個蜻蜓物種 — 方帶溪蟌。此後,經過多位研究者的通力合作,不斷有新物種被增添至香港的蜻蜓記錄。現時,香港共記錄了超過130種蜻蜓,分別屬於差翅亞目(俗稱蜻蜓)的7個科和屬於束翅亞目(俗稱豆娘)的9個科,當中有兩個物種被視為香港特有,以及超過10個在科學上首次被發現的物種。

所有屬於蜻蜓目的昆蟲都稱為蜻蜓。蜻蜓目分為3個亞目,包括差翅亞目(主要為健壯的蜻蜓)、束翅亞目(俗稱為豆娘)和間翅亞目。大部分豆娘比差翅亞目蜻蜓小很多,體型也更精細。不過香港的蜻蜓之中也有例外,例如大溪蟌就是一種巨型而健壯的豆娘,體型大約相等於一隻中型的蜓科蜻蜓。在結構上,豆娘也有所不同,牠們的眼睛分隔很遠,翅膀的基部很窄,後翅和前翅的形狀很相似,大多數在休息時翅膀會緊靠在一起。相反,差翅亞目的眼睛一般都是緊密相連的,而牠們在休息時,通常將翅膀張開橫放或垂下,而後翅近基部位置一定較前翅寬闊。

本港蜻蜓物種所棲息的生境非常多元化,包括沙底及石底的溪流、淡水池塘、季節性沼澤、水塘、淡水及咸淡水交界的沼澤,以及瀑布。有些物種較為常見,如可於樹林的小溪和細流中有粗沙的泥沙地帶發現的香港纖春蜓;有些則十分稀有,如賽芳閩春蜓,牠只被記錄於新界一個地點,分布十分狹窄。

查看物種數據庫的名錄

方帶溪蟌大溪蟌賽芳閩春蜓侏紅小蜻廣瀨妹蟌慶褐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