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會隨著從外海到內海的移動明顯減弱,而海浪沖刷程度愈低,就愈多細小的沉澱物能夠積聚在海岸上。從沙灘到泥灘等一系列的軟灘就這樣形成。

軟灘生物與其他潮間帶生境的生物相似,牠們的類別和數量會因海浪的沖刷程度(即海岸類型)和被海水淹蓋的時間(即岸上高低位置)而變化。軟灘是個三維的棲息地,基質的表面及內部均有生物居住。不論生活在基質內外,生物各自都要面對不同的挑戰。生活在灘面的生物雖然可以較輕鬆地尋找食物或配偶,但同時卻要在潮退時面臨較高水分流失和受熱的風險。在潮漲期間,牠們也更容易被海浪沖走和被捕食。相比之下,生活在灘裡的生物在退潮時較不容易受到海浪、捕食和水分流失的威脅,但牠們卻要面對缺糧和缺氧等生死攸關的挑戰,以及尋找配偶繁殖的苦惱。

軟灘動物可以按牠們的棲息方式分為三類,分別是表層居住動物(附底動物)、穴居動物(底內動物)和間歇穴居動物。表層居住動物主要由海螺組成,而穴居動物則多數是雙殼類和蟲類。間歇穴居動物會視乎潮汐周期表現為表層居住動物或穴居動物,牠們主要是能夠挖洞的蟹類。

在香港,泥灘多位於后海灣和吐露港內灣,而較沙質的軟灘則遍布全港。本港的一些軟灘是高生態或商業價值物種的重要育苗場及棲息地,包括許多全球保育關注的物種(如黑臉琵鷺、綠海龜和馬蹄蟹)。

位於水口的軟灘灘棲螺是本地軟灘常見的表層居住動物,牠們會在沉積物表面移動及攝取其表面的有機物 ,並留下移動痕跡。加夫蛤是軟灘上最常見的雙殼類之一,牠們穴居,在潮漲時會伸出吸管來過濾浮游生物和有機物。朽葉蛤多出現在沙灘,屬濾食性動物。短指和尚蟹是少數不單止可以「打橫行」的蟹,牠們在退潮時會從洞穴爬出來,有如一隊士兵般集體出現在軟灘上覓食,所以又名「士兵蟹」。邱米管體星蟲是穴居動物,常見於本地軟灘的低岸帶。絳體管口螠是另一本地常見的軟灘穴居動物,居於「U」型洞穴的牠,擁有可伸延的透明管狀吸食器官,幫助牠食用沙土上的有機物。馬蹄蟹在泥灘繁殖,牠們的幼蟹亦在泥灘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