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海岸線以岩岸為主,底質包含多種岩石種類。生長在這地方的岩岸群落,包括物種和數目,有強烈的時間和空間性的變化。例如一些物種會在炎熱的夏季大量死亡,但又會在涼爽的冬季重新出現在岸上。就空間性的變化而言,在不同海浪沖刷程度的岩岸會出現不同的岩岸群落。例如在沖刷程度低的岩岸,僧帽牡蠣(石蠔)通常是中岸帶的主要物種;而在沖刷程度高的岩岸,中岸帶的主要物種則是藤壺(如笠藤壺屬)。

在同一岩岸上,不同的物種也會佔據不同的岸帶,形成條帶式分布。高岸帶被海水覆蓋的時間較短,所以通常是那些較能承受嚴苛環境(如高溫和乾燥)的物種才能夠居住。至於生於低岸區的物種,則會受到更多生物因素影響,如面對較擠逼的環境及較大被捕食的風險。本地岩岸的高岸帶多數由濱螺和藍菌(又稱藍綠藻)所佔據。值得一提的是,在夏季日間潮退時,岩岸高岸帶的表面溫度可高達約攝氏六十度,所以能在這樣嚴峻的環境生存的生物絕不簡單。中岸帶較多生物居住,除了有不少固著生物(如藻類所形成的生物膜、牡蠣和藤壺)外,還有一系列的可移動生物(例如石鱉、嫁䗩、螺和蟹)。除了肉食性的荔枝螺,這些移動物種大多是吃藻的動物。為了在嚴酷的環境尤其是夏季退潮期間生存,這些可移動的物種很多時會將岩石表面的微生境(如水池、裂縫和間隙)作為牠們的庇護所。低岸帶通常居住著藻類和濾食性動物(例如牡蠣、藤壺和貽貝),不時也會出現紫海膽。

石澳和大浪灣的岩岸是本港典型海浪沖刷度高的岩岸。如想考察海浪沖刷度低的岩岸,可到大潭和吐露港內的海岸。介乎兩者之間的中度沖刷度的岩岸,則可以在赤柱和中灣等地方找到。

海浪沖刷度高的石澳岩岸海蟑螂是高岸帶常見的高速移動性物種。在炎夏時,位於高岸帶的濱螺會用「疊羅漢」的方式降溫。岩石表面的石隙是各種岩岸動物(如平軸螺)的庇護所。斗嫁䗩及嫁䗩通常在中岸帶找到,牠們在退潮期間會躲在石縫或水池裡避免脫水。疣荔枝螺是中岸帶至低岸帶的肉食性海螺,牠會捕食其他軟體動物,如僧帽牡蠣。藤壺可以為其他岩岸生物提供小生境,使牠們免受捕食或環境干擾。紫海膽通常出現在低岸帶及潮下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