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海域雖然細小,我們卻能夠在這裡找到兩種常駐的鯨豚類動物,包括中華白海豚和江豚。前者定居在香港的西面,即珠江河口一帶,屬於珠江口種群的一部分。帶有沉積物的咸淡水通常能見度不佳,所以中華白海豚會利用回聲定位來尋找獵物,主要捕食獅頭魚、黃花魚等海魚。

雖然被喚作「白海豚」,但是剛出生的中華白海豚其實是灰色的,而成體都是粉紅色的。那麼這種海豚是不是被改錯了名字呢?當然不是。當小海豚日漸長大,黑色素會慢慢消散,從而顯露出白色的皮膚。另外,成體活躍的時候,表皮的微絲血管會充血,因此看起來白裡透紅,就像人在害羞時會滿臉通紅一。牠另外一個中文別名是「印度太平洋駝背豚」,意指牠背鰭下方微微隆起的背部。

不說不知道,科學家可以透過海豚背鰭的形狀、傷痕和斑紋,來辨別不同的個體。通過這個方法,科學家可以觀察中華白海豚的社交行為,從而了解到原來牠的群居結構流動性非常大。一個中華白海豚社群平均有34條海豚,但最高紀錄達23條。在香港,有紀錄年紀最大的中華白海豚為38歲。

香港先後為保護中華白海豚設立了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大小磨刀海岸公園及大嶼山西南海岸公園。此外,為了研究中華白海豚的死因、生物學和生態,漁護署一直與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合作調查及收集死亡海豚個體的樣本。如果你遇見海豚的屍體或擱淺的海豚,可致電1823向漁護署報告。

海豚科
學名 Sousa chinensis
成體尺寸 體長約2.7米
生境 河口
IUCN紅色名錄狀況 易危

其他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