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的市區公園及街邊,我們的市花洋紫荊隨處可見。紫紅色的洋紫荊擁有豔麗的花朵,而每朵花有五條可育雄蕊和一條雌蕊。它的葉子從頂端裂開,如心型一樣。由於洋紫荊的花朵狀似蘭花,讓它被授予別名 – 「香港蘭」。它的花期很長,幾近全年開花。當許多其他植物沒有開花時,洋紫荊燦爛的花朵仍然可以使景觀亮眼。現在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洋紫荊背後的故事吧!
在1880年左右,洋紫荊由當時巴黎外方傳教會的神父在薄扶林近海岸邊發現。神父將發現到的洋紫荊插枝繁殖,繁殖而成的樹其後再被移植到香港植物公園(現為香港動植物公園)。它於1908年被當時植物及林務部的監督鄧恩發表為新種,並以同樣是植物愛好者、曾任香港總督的卜力爵士及其夫人作為其學名的種加詞。後來,此花在1965年被選為香港的市花,並作為香港區徽、區旗及硬幣的圖案。
於2005年,本地學者基於分子證據,確認洋紫荊是紅花羊蹄甲和宮粉羊蹄甲的雜交種。現時香港可見的洋紫荊,很可能都是首株種在植物公園的直接子代。由於洋紫荊是不育的植物,因此必須透過人工方式繁殖,如插枝、嫁接或高空壓條。嫁接法是指把洋紫荊的枝條連接到其他羊蹄甲屬的植物的砧木上。當你下次遇見洋紫荊的時候,可以看看可不可以找到接駁的痕跡!
科 | 蘇木科 |
---|---|
學名 | Bauhinia × blakeana Dunn |
成齡樹尺寸 | 高8–10米 |
IUCN紅色名錄狀況 | 未評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