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既非植物,亦非动物,而是属于一种独立的生物界别 — 真菌界(Kingdom Fungi)。它们不像绿色植物一样含有叶绿素,而是以分解有机物来养活自己。「菇」是指真菌的生殖结构,这个结构出现于其生命周期的一个短暂阶段。不论形状,这些生殖结构都发展来传播孢子。人们大多以两种简单种类(并不是自然分类方法)来分辨真菌:一种是能用肉眼看见的「大型真菌」或称为「菇」,另一种是不能用肉眼看见的「微型真菌」或称为「霉」。最重要的是,大型真菌一般以子实体来辨认,而微型真菌则须要借助显微镜观察其微型结构。 虽然真菌的最重要生长阶段是幼细的丝状网络组成的「菌丝体」,惟这些「菌丝体」并不能用作辨认,因为特征极其类近,只能以核酸排序方式来分辨。基本上大部分高等植物都可在同一地点年复一年的存在,什么时候也可以重游观察。但大型真菌并不如此,有些品种在同一地点反复每年出现,而另一些则在十年或以上出现一次,其原因一直不解。
大多数真菌是附生性的,它们生长在落下的枯枝、树桩、叶片、腐殖质、泥土、粪便及其它碎屑上,亦有些以寄生的形式从活体中获得营养。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真菌提供适当的条件让进化及其它大型生物存在,并持续驱使及影响主要的生物地质化学循环,在生态系统过程中担当重要的角色。据估计,世界真菌多样性应介乎220至330万之间,惟至今全世界只有12万种纪录,换句话说,我们只有3.5 — 5%的认知。真菌对温度、湿度、养份敏感,它们的丰富或罕有具有对环境微妙变化的指示作用。
香港的真菌种类十分丰富,当中包括生长在海岸、森林、淡水、红树林、海洋中已死的有机物或活体动植物的子囊菌、担子菌、地衣、卵菌和接合菌逾850属及2,100种多种类别。然而,真菌多样性并不是一个普及的多样性研究类别,确实在香港的品种应该更多。有研究员估计真菌数字应超越陆地植物10.6倍,单以大型真菌也有3.5倍。以香港3,300种维管束植物来推算,香港应有35,000种真菌品种和11,550种大型真菌。
最近10年,大型真菌(或称菇类)得到广泛关注,原因一方面是人们对市区树木与倒塌风险相关的真菌疾病其关注度提升,也因为近年有不少因个人采摘野生菇类引致中毒的事件,而且人们对野外菇类摄影的兴趣日增。随著越来越多业余菇类爱好者及更多真菌辨认的网上资讯,近年越来越多大型真菌首次在香港发现。例如双孢罗叶腹菌,靛蓝乳菇,以及很多相信是具剧毒的鹅膏品种均在近年的菇类普查活动中发现,这些曾一度被认为是外国的野生品种,原来也是香港居民呢!
撰文及相片提供:邓铭泽博士
查看物种数据库的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