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在各种水体分布广泛,从高山的溪流到深海的水体都能发现它们的踪影。以物种数量,它们更是已被记录的脊椎动物之冠。
香港山峦起伏,有湍急的山溪,且有水流缓慢的河口,为丰富的淡水鱼类提供了广泛的淡水生境。另一方面,细小的香港海域亦有著丰富海洋鱼类。尽管本港水域面积(1,650平方公里)仅为南中国海(340万平方公里)的0.05%,但南中国海水域约三成的海洋鱼类可在香港找到。
淡水鱼类
本港有记录的淡水鱼达200种,当中以鲤科、鰕虎鱼科、鳅科和丽鱼科为主。淡水鱼可分为四类,包括初级淡水鱼、咸淡水鱼、海洋游移鱼类和洄游性鱼类。初级淡水鱼是指整个生命周期均在淡水生活的鱼类。本港记录有19科71种初级淡水鱼,占全港淡水鱼的百分之三十六。它们主要属于鲤科、爬鳅科、鳉科和鳢科,常见例子包括异鱲、拟平鳅、食蚊鱼和斑鳢。咸淡水鱼类通常生活于河口地区。本港有记录的淡水鱼约四分之一为咸淡水鱼类,共47种。主要为鰕虎鱼科和塘鳢科的鱼类,例子包括深鰕虎鱼和尖头塘鳢。海洋游移鱼类大部分时间在海岸或海洋产卵和生活,只会偶尔游进河溪。本港有记录的海洋游移性鱼类共有64种,占本地淡水鱼约百分之三十二。紫红笛鲷、眶棘双边鱼、细鳞鯻和长鳍篮子鱼是常见海洋游移鱼类的例子。洄游性鱼类(包括溯河洄游、降海洄游及两侧洄游物种)则迁栖于河溪与海洋之间,洄游性鱼类只占所有淡水鱼物种的百分之九,共18种。本港有记录的两侧洄游鱼类的例子有,紫身枝牙鰕虎鱼和多鳞枝牙鰕虎鱼,降海回游鱼类的例子则有日本鳗鲡和花鳗鲡。
本港的淡水鱼主要分布于高地山溪、低地河溪、河口和水塘。香港的山溪数目十分之多,源头位于陡峭丘壑,沿流有湍濑及瀑布,偶尔有深潭,大部分都位于郊野公园之内。高地山溪的淡水鱼物种虽然不算丰富,但也可找到不少原生的鱼类,例如拟平鳅、麦氏拟腹吸鳅、横纹南鳅和溪吻鰕虎鱼,而且数目众多。本港低地河溪的堤岸较少被滨水植物遮蔽,水质一般较混浊,底层物质渐渐从石块及沙石转变为沙和泥。常见的物种有异鱲、条纹四须鲃、子陵吻鰕虎鱼、胡鲶和斑鳢,当中亦可找到稀有的物种如斯氏波鱼和线细鳊。此外,淡水鱼亦栖息于河口。河口交杂溪流的淡水和海岸的咸水,底层物质一般为幼沙石,形成独特的生境,为咸淡水鱼类和海洋游移鱼类,如鰕虎鱼、塘鳢和笛鲷,提供合适的居住环境,不常见的日本鳗鲡和黑首阿胡鰕虎鱼亦可在这种生境内找到。本港的水塘是在山谷或海湾筑坝建成的人工水体,水源来自山溪和引水道,或引接由内地输入的水。水塘的水生生境包括长满矮树丛的堤岸浅水区和深水的广阔水域,为不同的淡水鱼提供合适的生境,当中包括稀有的高体鳑鲏和台细鳊。
海洋鱼类
香港海洋鱼类的物种丰富多样。在过去175年的鱼类学研究,香港共记录到约27目135科超过1,000种海洋鱼类,数字在过去数十年仍持续增长。香港水域的海洋鱼类主要来自两大分类群,分别是软骨鱼(软骨鱼纲)及硬骨鱼(硬骨鱼纲)。本港最常见的十科鱼类依次为鰕虎鱼科、隆头鱼科、鮨科、鲹科、笛鲷科、鲉科、雀鲷科、天竺鲷科、石首鱼科和蝴蝶鱼科。 海洋鱼类与它们居住的生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发挥重要作用。海洋鱼类透过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互相影响,塑造出不同的物种群落和各种栖息地。海洋鱼类多样性也促成了丰富渔业资源的基础,香港水域多于150种鱼类具有商业价值,是我们食物的供应来源。丰富的渔业资源亦令渔民可以维持生计。
· 鲨鱼和鯆鱼
鲨鱼和鯆鱼是香港水域较易找到的软骨鱼。软骨鱼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它们存活在地球上已超过4亿多年。鲨鱼和鯆鱼是属于板鳃亚纲(Elasmobranchii)的软骨鱼,当中「Elasmo」的意思是板和「Branchii」的意思是鳃,因为这些物种的头部两侧都有多对鳃裂。软骨鱼的身体结构和生活方式有别于常见的硬骨鱼,例如它们的骨骼是由软骨组成;身体都复盖着盾鳞(即齿状鳞片),因此它们身体的触感比较粗糙;视乎不同物种,它们能透过五至七对鳃裂来呼吸,一般来说,中上层的鲨鱼或鯆鱼物种需要不断游动来让带氧的水流过鳃部,而底栖的物种则可以自主地让海水经气孔进入后从鳃裂外流出;软骨鱼都是通过体内受精繁殖,然而它们会采取不同的方式:胎生类的幼鱼通常在母体内发育完全才出生,卵生类的幼鱼则有卵壳包裹然后孵化,而少数的物种更会以稀有的卵胎生方式繁殖,胚胎会在卵壳内成长并在母亲体内孵化才出生。许多软骨鱼物种都有电感受器来探测水中的电场,从而寻找猎物、导航和感测温度。
基于有限的研究和记录,我们并不清楚了解在香港水域记录到的鲨鱼和鯆鱼的确实物种数量。以往的一些记录均是基于海岸线上搁浅的样本,或是在鱼市场发现的,然而它们的原生栖息地可能离香港甚远。此外,许多物种有广阔的栖息范围和迁徙习性,使它们难以被区分是定居香港或是过境的物种。从香港渔业的历史记载显示,在四十年代,鲨鱼全年在香港水域均随处可见,包括大澳、长洲、南丫岛、佛堂洲及东龙洲附近水域。不过,许多鲨鱼和鯆鱼物种在过去几十年已经甚少在香港被记录,原因可能与过度捕捞或合适的栖息地减少有关。现时香港只有两种体形较小的鲨鱼较为常见,分别为条纹斑竹鲨(狗女鲨)和宽尾斜齿鲨(竹鲨),它们皆以捕食小鱼和甲壳类动物为生,一般不会对人类构成危险;相对而言,大部分鯆鱼物种则依然较为常见,例如迈氏条尾魟(黑点土鯆)及尖嘴魟(黄鯆)等。
· 珊瑚鱼
珊瑚鱼是其中一类较为大众熟识的硬骨鱼,泛指那些部分或全部时间生活在硬底质海床上(包括岩礁和珊瑚群落)的鱼类,然而它们也可在不同生命阶段中到附近的其他生境栖息,因此为「珊瑚鱼」作出一个普遍的定义相当困难。例如,紫红笛鲷(红鲉)的幼鱼生活在红树林和河口附近的软质海床,而成鱼却通常在珊瑚礁出没;相比之下,有些物种毕生依赖珊瑚礁和岩礁为生,例如以石珊瑚为食物的鹦鹉鱼。与其他栖息地的鱼类相比,珊瑚鱼的外观通常较为鲜艳,这特征可能有助于它们与绚丽和复杂的环境融为一体,以扰乱捕食者或猎物。
香港珊瑚鱼大多栖息在东面及南面有较高的盐度及珊瑚复盖率的水域,珊瑚鱼的物种亦颇为丰富,比起夏威夷的物种数量还高,但就与海南岛等其他南中国海地区相似。香港至今已录得超过340种珊瑚鱼,当中较为人熟悉的有克氏双锯鱼(小丑鱼),蝴蝶鱼和石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