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动物部分时间在水中生活,部分时间在陆地生活,是水陆两栖的动物。虽然不同种类的两栖动物有著不同的外貌和生活习性,但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例如,它们的体温会随著外界环境的温度而变化,属变温动物;身体表面无鳞片或毛发复盖并通常湿润;最具标志性的是它们的生活史中有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由卵孵化成幼体,用鳃呼吸,在水中生活;第二阶段是当幼体长大后,进行「变态过程」,生长出肺部和四肢,并离开水,变成在陆上生活的成体。

两栖动物可分为有尾目和无尾目两大类。有尾目特征是身体修长,拥有长尾巴和明显的颈部,在水中或陆地生活。香港的有尾目只有香港瘰螈,这种瘰螈在清澈的山溪栖息,在本港的低地和高山均有分布。无尾目包括蛙类(蛙和蟾蜍)。它们没有明显的颈部,成体没有尾部。它们的幼体(蝌蚪)在水中生活,但成体却主要在陆上栖息。蛙一般表皮湿润,趾间有蹼,善泳,通常在离水不远的地方栖息;而蟾蜍一般皮肤干而粗糙,长满疣凸,趾间无蹼。香港的蛙类有24种,包括只于大屿山有记录的白刺湍蛙。本地蛙类的体型分别很大,例如体长只有约1.5厘米的卢氏小树蛙及体长超过14厘米的棘胸蛙。

香港的两栖动物种类十分丰富,在中国原生的两栖动物中,约有百分之七可以在香港找到。这主要归因于香港拥有多种不同的生境,由高山的溪流至低洼的湿地(如农地),都有为高山种(如棘胸蛙、刘氏掌突蟾等)或低地种(如花姬蛙、花细狭口蛙等)提供了合适的生境。一些分布广泛且数目众多的两栖动物如沼蛙、泽蛙和黑眶蟾蜍,在不同高度的生境均可找到。在有记录的24种原生两栖动物当中,香港瘰螈及香港湍蛙都曾经被认为是香港特有种,其后被发现分布于广东一带。

香港蛙类叫声

每种蛙类各有独特的叫声,我们可凭著鸣声分辨它们。蛙类的叫声有多种沟通功能,其中最常听到的是求偶鸣声,每逢繁殖季节,雄蛙便会鸣唱来吸引雌蛙。

中文名称 学名 蛙类叫声
黑眶蟾蜍 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
刘氏掌突蟾 Leptobrachella laui
短脚角蟾 Megophrys brachykolos
花细狭口蛙 Kalophrynus interlineatus
花狭口蛙 Kaloula pulchra
粗皮姬蛙 Microhyla butleri
饰纹姬蛙 Microhyla fissipes
花姬蛙 Microhyla pulchra
泽蛙 Fejervarya limnocharis
虎纹蛙 Hoplobatrachus rugulosus
大头蛙 Limnonectes fujianensis
小棘蛙 Quasipaa exilispinosa
棘胸蛙 Quasipaa spinosa
沼蛙 Sylvirana guentheri
阔褶蛙 Hylarana latouchii
长趾蛙 Hylarana macrodactyla
台北蛙 Hylarana taipehensis
卢氏小树蛙 Liuixalus romeri
斑腿泛树蛙 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查看物种数据库的名录

香港瘰螈白刺湍蛙卢氏小树蛙黑眶蟾蜍棘胸蛙花细狭口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