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开始

海浪会随著从外海到内海的移动明显减弱,而海浪冲刷程度愈低,就愈多细小的沉淀物能够积聚在海岸上。从沙滩到泥滩等一系列的软滩就这样形成。

软滩生物与其他潮间带生境的生物相似,它们的类别和数量会因海浪的冲刷程度(即海岸类型)和被海水淹盖的时间(即岸上高低位置)而变化。软滩是个三维的栖息地,基质的表面及内部均有生物居住。不论生活在基质内外,生物各自都要面对不同的挑战。生活在滩面的生物虽然可以较轻松地寻找食物或配偶,但同时却要在潮退时面临较高水分流失和受热的风险。在潮涨期间,它们也更容易被海浪冲走和被捕食。相比之下,生活在滩里的生物在退潮时较不容易受到海浪、捕食和水分流失的威胁,但它们却要面对缺粮和缺氧等生死攸关的挑战,以及寻找配偶繁殖的苦恼。

软滩动物可以按它们的栖息方式分为三类,分别是表层居住动物(附底动物)、穴居动物(底内动物)和间歇穴居动物。表层居住动物主要由海螺组成,而穴居动物则多数是双壳类和虫类。间歇穴居动物会视乎潮汐周期表现为表层居住动物或穴居动物,它们主要是能够挖洞的蟹类。

在香港,泥滩多位于后海湾和吐露港内湾,而较沙质的软滩则遍布全港。本港的一些软滩是高生态或商业价值物种的重要育苗场及栖息地,包括许多全球保育关注的物种(如黑脸琵鹭、绿海龟和马蹄蟹)。

位于水口的软滩滩栖螺是本地软滩常见的表层居住动物,它们会在沉积物表面移动及摄取其表面的有机物 ,并留下移动痕迹。加夫蛤是软滩上最常见的双壳类之一,它们穴居,在潮涨时会伸出吸管来过滤浮游生物和有机物。朽叶蛤多出现在沙滩,属滤食性动物。短指和尚蟹是少数不单止可以「打横行」的蟹,它们在退潮时会从洞穴爬出来,有如一队士兵般集体出现在软滩上觅食,所以又名「士兵蟹」。邱米管体星虫是穴居动物,常见于本地软滩的低岸带。绛体管口螠是另一本地常见的软滩穴居动物,居于「U」型洞穴的它,拥有可伸延的透明管状吸食器官,帮助它食用沙土上的有机物。马蹄蟹在泥滩繁殖,它们的幼蟹亦在泥滩居住。

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