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开始

生境

香港的海岸线以岩岸为主,底质包含多种岩石种类。生长在这地方的岩岸群落,包括物种和数目,有强烈的时间和空间性的变化。例如一些物种会在炎热的夏季大量死亡,但又会在凉爽的冬季重新出现在岸上。就空间性的变化而言,在不同海浪冲刷程度的岩岸会出现不同的岩岸群落。例如在冲刷程度低的岩岸,僧帽牡蛎(石蚝)通常是中岸带的主要物种;而在冲刷程度高的岩岸,中岸带的主要物种则是藤壶(如笠藤壶属)。

在同一岩岸上,不同的物种也会占据不同的岸带,形成条带式分布。高岸带被海水复盖的时间较短,所以通常是那些较能承受严苛环境(如高温和干燥)的物种才能够居住。至于生于低岸区的物种,则会受到更多生物因素影响,如面对较挤逼的环境及较大被捕食的风险。本地岩岸的高岸带多数由滨螺和蓝菌(又称蓝绿藻)所占据。值得一提的是,在夏季日间潮退时,岩岸高岸带的表面温度可高达约摄氏六十度,所以能在这样严峻的环境生存的生物绝不简单。中岸带较多生物居住,除了有不少固著生物(如藻类所形成的生物膜、牡蛎和藤壶)外,还有一系列的可移动生物(例如石鳖、嫁䗩、螺和蟹)。除了肉食性的荔枝螺,这些移动物种大多是吃藻的动物。为了在严酷的环境尤其是夏季退潮期间生存,这些可移动的物种很多时会将岩石表面的微生境(如水池、裂缝和间隙)作为它们的庇护所。低岸带通常居住著藻类和滤食性动物(例如牡蛎、藤壶和贻贝),不时也会出现紫海胆。

石澳和大浪湾的岩岸是本港典型海浪冲刷度高的岩岸。如想考察海浪冲刷度低的岩岸,可到大潭和吐露港内的海岸。介乎两者之间的中度冲刷度的岩岸,则可以在赤柱和中湾等地方找到。

海浪冲刷度高的石澳岩岸海蟑螂是高岸带常见的高速移动性物种。在炎夏时,位于高岸带的滨螺会用「叠罗汉」的方式降温。岩石表面的石隙是各种岩岸动物(如平轴螺)的庇护所。斗嫁䗩及嫁䗩通常在中岸带找到,它们在退潮期间会躲在石缝或水池里避免脱水。疣荔枝螺是中岸带至低岸带的肉食性海螺,它会捕食其他软体动物,如僧帽牡蛎。藤壶可以为其他岩岸生物提供小生境,使它们免受捕食或环境干扰。紫海胆通常出现在低岸带及潮下带。

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