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渔业资源自20世纪70年代起已被过度开发。但至今香港沿海仍有约400艘进行拖网捕捞作业的渔船,其捕捞量占总捕捞量的8成,已超过海洋可持续发展水平近双倍。这些拖网作业的渔船无选择性地捕捞各种类的鱼、虾和蟹,严重损害了生态平衡。拖网过程亦反复地对海洋底栖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物理损害,为生物多样性带来负面影响。为了减少类似损害,香港政府颁布条例,自2012年12月31日起禁止渔船在香港领土范围内进行拖网作业。该条例将对香港沿岸海床和相关的海洋资源修复起著积极的作用。
我们的研究团队验证该拖网捕鱼禁令对香港的海洋底栖生态系统和相关渔业资源的修复作用。研究团队在2012年6月(拖网禁令前)及实施拖网禁令两年半后,研究了28个香港水域地点,从每个水域采集5个沉积物样本,然后研究其物理化学性质与泥中的底栖动物。
研究结果显示,禁令实施两年半后,水体中悬浮固体的含量显著降低,沉积物中总有机物的含量显著升高。与2012年的调查结果相比,禁令实施后,水体中悬浮固体的平均含量减少1.36 mg/L(约25%),而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物的平均含量增加1.6 mg/L(约29%),反映对海洋底栖生物栖息地的干扰减少。
此外,禁令实施后,底栖物种的数量和丰富度显著增加。沉积物样本中发现的底栖物种种类平均数目从27.5种增加到48.3种(约176%)。在每0.5平方米的采样区域,沉积物样本中发现的所有底栖生物的平均数量从253只增加到848只(约335%)。这种增加的情况在多毛类虫和双壳贝类中尤其突出。
据同期进行的研究显示,比较实施拖网禁令之前(2004年及2012年)及之后(2013年至2016年)的数据,本港东部及西部水域的鱼类与甲壳类多样性均有所回升。结果显示,每平方公里的抽样区域内,东部水域的平均捕食性蟹的数量从2004年的86只增加到2015年至2016年的516只(600%),而西部水域的捕食性蟹的数量从157只新增到2,101只(约1,338%)。同样,拖网禁令实施后,东西部水域的所有鱼类或捕食性鱼类的数量及重量均有所增加。
我们的研究成果令人振奋,并为香港特区政府的禁止拖网捕捞政策提供支持。令人欣慰的是,香港为促进永续渔业发展及海洋生物多样性保育,作出成功的渔业管理范例。我们希望其他国家,特别是热带国家,能参考我们的研究结果,共同禁止破坏性拖网捕捞活动。
项目总监 | 梁美仪讲座教授 |
---|---|
所属机构 | 香港城市大学 |
合作研究员 | 朱嘉濠教授、David DUDGEON教授、林群声教授、李向东教授、李伟强教授、邱建文教授、Yvonne SADOVY教授、Gray WILLIAMS教授、William CHEUNG教授、郑勇平教授 |
时期 | 2013–2016 |
资助来源 | 研究资助局协作研究金 |
资料来源: 梁美仪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