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开始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目标是修复香港失去的贝类礁,以增加本地的生物多样性和鱼类产量,改善水质并提升天然海岸防御风暴能力。凭借TNC在全球 150 多个地点修复贝类礁的专业知识,我们自2017年起带领后海湾修复贝类礁的科学研究,并与社区各持分者密切合作,制定保育和可持续发展方案。

2021年,在太古基金、海洋保育提升资助计划 (MCEF) 和当地社区合作伙伴的支持下,我们推出了一个新项目:管理白泥重要的生态栖息地,以保护其自然美景和敏感的生物多样性。

历史上,白泥是村民利用传统底栖方式养蚝的地点。虽然这种传统的养蚝方法已不再使用,但白泥的泥滩仍然是一个生态热点,在那里可以找到濒临灭绝的马蹄蟹和海草品种。然而,白泥目前没有受到任何法定保护和管理,使其面临越来越多的威胁,例如不可持续的旅游业和入侵物种的猖獗蔓延。

以下是此白泥项目的内容,TNC 正在努力提升和扩大我们的保育目标:

  1. 开展沉积物研究、栖息地位置分布、监测马蹄蟹等科学研究和生态监测;
  2. 开展积极保育管理工作,如重整废弃的养蚝场、清除外来入侵的大米草、清理水产养殖废料和海洋垃圾;以及
  3. 通过到学校分享、公开讲座、教育参观、大学生大使培训、成立教育小组和与当地相关持分者的社区会议,促进可持续的旅游行为并提高公众对蚝礁的认识。

截至2023年12月,TNC和一众义工已在白泥修复了超过6,550平方米的废弃养蚝场,清除了2,500平方米的外来入侵大米草,同时清除了3,000公斤的水产养殖废料和海洋垃圾。
白泥位于香港的西北部,面向后海湾。白泥除了是著名的观赏日落胜地外,更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白泥是香港的一个生态热点,具有各式各样的生境,包括蚝礁、泥滩、海草床、红树林和河口。白泥更是濒临灭绝的马蹄蟹和海草品种的重要繁殖和栖息地。历史上,白泥是村民利用传统底栖方式养蚝的地点。然而,白泥目前没有受到任何法定保护和管理,使其面临越来越多的威胁,例如不可持续的旅游业、入侵物种的蔓延和使用非法渔具等。公众推广和学校考察活动是TNC在白泥实践「社区保育」模式的重要一环。截至2023年12月,TNC和一众义工已在白泥修复了超过6,550平方米的废弃养蚝场。大米草是香港其中一种外来入侵物种。截至2023年12月,在义工的帮助下,TNC共清除了2,500平方米的大米草。TNC培训大学生成为保育大使,让学生参与和协助白泥保育工作,包括清理沿岸的水产养殖废料。截至2023年12月,TNC和义工已成功清除白泥的3,000公斤水产养殖废料和海洋垃圾。TNC保育团队定期进行马蹄蟹调查,以协助监测保育工作的成果。自2021年夏季开始,白泥马蹄蟹的数量在三年期内呈现上升趋势。凭着TNC在全球150多个地点进行贝类礁修复经验,TNC目前正在于白泥将废弃的蚝田,重新组合为更自然和更立体的结构,供更多蚝苗依附及栖息,并形成礁体,及同时将大部分蚝田的面积修复为自然和空旷的泥滩,改善软岸生物生长的环境。TNC培训大学生成为保育大使,让学生参与和协助白泥保育工作,包括访问白泥的游客和推广可持续的游客参观守则。
项目总监 汤咏霖小姐、陈梓健先生、黄乐尧小姐
所属机构 大自然保护协会 (TNC)
合作研究者 鸭仔坑士多、海塑基金会、下白泥教育中心、香港观鸟会、香港户外生态教育协会、太古集团慈善信托基金、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
时期 2021至今
网址 https://www.tnc.org.hk/zh-hk/what-we-do/hong-kong-projects/managing-pak-nai-ecologically-important-habitats/
资助来源 太古集团慈善信托基金 和 海洋保育提升资助计划

资料来源: 大自然保护协会 (TNC)

organisation

页首